English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思考

1998-12-11 来源:光明日报 孔玉芳 我有话说

农业是许昌的传统优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许昌的农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主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显著增加。但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低,区域性规模经营小,商品生产基地少,农产品加工层次低、链条短,服务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不畅等问题日益显现,并严重制约和影响着许昌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95年,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聘请专家学者反复调查论证,作出了建设农业高效示范园区的决策。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许昌市建设高效示范园区的主要成效,可以归纳为四个转变:

一是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了经济效益。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用现代农业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农业,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了经济效益。到1997年底,许昌市已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16个,总面积69.67万亩。其中发展日光温室24325座,平均每座温室效益6100元;收益超万元的810座,个别温室收入高达3万多元;反季节蔬菜种植33.34万亩,亩均效益4640元;以间作套种为主的立体高效农业开发26.95万亩,亩均效益2536元。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已由1994年的33%提高到45%。

二是促进了农业由产品型向商品型转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把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联结起来,促进了贸工农一体化。目前,全市已形成支柱产业推动型、市场牵动型、项目拉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业主领办型等6种产业化经营模式。

三是促进了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推动了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在园区建设中,始终坚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通过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实行土地“三权”分离,使土地向种田能手流转,盘活了土地资源配置,促进了农业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推动了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

四是促进了思想观念转变,实现了农村工作方式方法上的突破。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使人们看到农业并非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从事农业生产并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农业完全可以实现富裕和小康。许多城市下岗职工已经投入了农业生产第一线。同时,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建立,克服了过去单纯抓生产、催收催种和习惯于行政命令的做法,逐步走出了一条围绕市场需求,强化技术信息服务搞好农业生产的新路子。目前,各地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坚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研究市场,提供信息、科技服务,充分运用调控手段的先进典型。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许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回顾总结这几年的成功实践,我们的主要体会有三点:

一是搞好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必须致力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仅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一次创新,还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二是搞好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对园区仍然沿用过去那种靠行政命令、催种催收的旧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是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的。因此,必须探索运用适应市场规律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我们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大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提出并推行了“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推广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四制并举”如四根坚实的柱子,为产业化的具体实施撑起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搞好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干出特色。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决不能照抄照搬上级文件和外地经验模式,而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优势,干出特色。许昌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特别注重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各地根据各自的资源、区位优势和种植习惯,宜粮则粮,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对条件较好的地方,要求他们起点要高,规模要大,产品科技含量要高。对条件稍差的地方,则采取积极鼓励的办法,能搞多大就搞多大,不蛮干,使其由弱到强,逐步发展。

(作者系许昌市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